战国侠义_第37章 围魏救赵(二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37章 围魏救赵(二) (第2/2页)

令军心动摇;
  更可怕的是军中“孙”字旗帜忽隐忽现,庞涓胆战心惊,无意再战,长叹一声:
  “刖夫果已入齐,悔不当初杀之竟留后患!”
  便不顾一切的冒死冲杀,总算“武卒”骁勇,把齐军的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,才让庞氏叔侄逃出性命。
  但军械粮草尽数抛弃,士卒死伤被俘十不余一,可谓损失惨重。
  孙膑也知双方兵力悬殊,只要打败他,就已达到目的,便没追杀。
  桂陵之战就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“围魏救赵”,曾被后来许多军事家依据其基本原则予以运用。
  当然,运用任何策略,都必须建立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。
  “知己知彼”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不能生搬硬套。
  后来“纸上谈兵”的赵括就是吃了“胶柱鼓瑟”的亏。
  庞涓的十万大军,围攻邯郸时就已减员三分之一,经过桂陵之战,生还者不足二万。
  这是在他任职期间也是魏国历史上一次最惨重的失败,从而打破了“魏之武卒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而各国对齐刮目相看。
  因为需要喘息,魏惠王暂停对外扩张,天下相对稳定了数年。
  庞涓深知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,便白天抓紧训练征集来的新兵,夜间苦读兵书战策,总结经验教训。
  但他把自己与孙膑的差距,仍然归咎于没能占有《孙子兵法》上,为了弥补遗憾,也想显示自己的才华。
  据说他曾经写过一部《庞子兵法》,由于某些原因,却没能流传后世。
  不过,根据他善于背诵记忆,而拙于灵活运用的特点,大概仍是复述前人的经验和自己过去的战例,不会有什么新东西吧?
  转眼间,十年过去了。
  期间魏与各国之间,虽然仍冲突不断,但却是小规模,看起来“用战争消灭战争”是个有效措施。
  但更重要的是消灭产生战争的根源,否则,蛰伏一定时间,就会卷土重来,例如魏惠王和庞涓便是如此。
  经过十年修整,除了庞涓那种自负的弱点难以克服外,魏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。
  尤其是军队,猛增到五十万人,创空前绝后的世界纪录,而且素质仍属一流。
  望着台下这庞大的“战争机器”,庞涓和惠王又得意地笑了。
  魏惠王那好大喜功、固执偏见、自以为是的毛病也丝毫没改。
  因而拒绝了相国公叔痤的临终推荐,致使商鞅这样的人才流入秦国,为秦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  庞涓现在已把齐军和孙膑视为主要对手。
  不清除这个障碍,称霸天下的梦想,就难以实现。
  所以他设计的战略战术,都是建立在对齐作战的基础上。
  但为了检验新部队的作战能力,他决定对秦国小试牛刀。
  这一战“武卒”们以急行军发起突袭,用强弓硬弩的密集射击做掩护,攻下以险峻著名的秦国东部屏障函谷关并向西推进。
  幸亏楚军来援,从侧面造成威胁,而且庞涓也不想把战争扩大,给秦国一个教训后就收了兵。
  这一“试”的效果不错,轰动了“全天下”,看到魏军的强悍,各国都有点儿惴惴不安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